萊姆病
一、介紹:
萊姆病 (Lyme Disease) 是由一種名為伯氏疏螺旋體 (Borrelia burgdorferi sensulato) 的微生物感染而引起的人畜共通傳染病。此微生物主要生存在硬蜱 (Ixodes) 屬的壁蝨或其餘吸血昆蟲的腸道內。當壁蝨或其他蚊蟲、跳蚤叮咬人或動物時,會藉由唾液進入體內,會造成人體或動物關節及神經相關的症狀。
二、臨床症狀:
感染初期症狀類似感冒,有頭痛、輕微發燒、全身疲勞、寒顫等。被壁蝨叮咬後3至30天中,超過半數的人會出現圓環狀的皮膚症狀,稱作慢性遊走性紅斑 (erythema migrans),可能會有局部灼熱感。約在3至4周消退。未受治療則可能引發關節炎、神經系統或心肌、肌肉的病變。
三、流行地區及時間:
此疾病在美國是最嚴重的壁蝨媒介人畜共通傳染病,常發生在晚春到夏秋之際,此時是壁蝨的主要的活動時間。大部分的歐洲及亞洲國家也都有病例。
四、治療及預防:
萊姆病死亡率不高,但會造成關節或神經之嚴重慢性傷害,也有造成心肌炎的可能。不管在感染的早期或晚期,投予藥物的療效皆佳。早期可使用抗菌劑Amoxicillin、Doxycycline、Erythromycin治療14至21天,晚期則可能需再一次的療程。使用靜脈注射Cephalosporin或Penicillin等藥物21至28天通常是很有效的治療方式。
被叮咬時,1至2天內能小心完全移除叮咬的壁蝨,可有效降低感染的機會。而為了減少環境壁蝨的繁衍,可定期修剪草坪、清除落葉及噴灑驅蟲劑。外出時,穿著淺色衣物能減少蚊蟲叮咬並較易發現壁蝨。避免接觸過長的草木及落葉,襪子及衣褲紮好,減少叮咬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