黴菌性皮膚病
一、介紹
又稱為皮癬菌症,是指由黴菌包括犬小芽孢菌 (Microsporum canis)、石膏樣小芽孢菌 (Microsporum gypseum) 或髮癬菌 (Trichophyton mentagrophytes)所引起的角化組織、毛皮、指甲的感染症。
二、臨床症狀
好發部位通常為臉部、耳部及四肢。典型的臨床症狀有兩項特點:脫毛和皮屑。常見到圓形或不規則的局部脫毛病變,嚴重則會造成全身性大面積的感染。另外病變部產生鱗屑、紅斑、丘疹、痂皮和色素沉著等嚴重程度不一的臨床症狀,同時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搔癢症狀。
禿瘡癬(kerion)是特別指一種圓形禿毛、隆起的結節樣病變,是由於皮癬菌和細菌混合感染,造成毛囊的破裂引起化膿性毛囊炎、化膿性肉芽腫性炎症等病變。
三、診斷
(一)伍氏燈:某些黴菌在伍氏燈的照射下會有螢光反應,呈現黃綠色或蘋果綠的螢光。
(二)顯微鏡檢查:拔取病變部及周圍的被毛或搔刮鱗屑置於顯微鏡下觀察有無孢子,或被毛喪失正常結構之變化來判定是否有黴菌感染。
(三)培養診斷:初步診斷懷疑是皮癬菌症時可藉由黴菌培養檢查來確診。
四、治療
(一)剃毛:若病畜為長毛或是全身性感染,治療前先剃毛可方便治療。
(二)外用洗劑:是一種副作用低且療效佳的治療方式,也是必要的治療步驟。剃毛後利用chlorhexidine或含碘成份的抗黴菌洗毛劑,每隔三天進行一次藥浴,藥浴時間為10-15分鐘。
(三)口服藥物:通常整個療程至少需持續4-6週,中途不可任意停藥。
(四)環境控制:在環境方面,須將可疑的感染源 (如病畜被毛) 徹底清潔乾淨,可將漂白水以1:10的比例稀釋,對環境或動物用品進行消毒的工作。
五、飼主教育
黴菌幾乎無所不在,黴菌性皮膚病在世界各地均會發生,尤其是在較為潮濕的環境,預防發生的主要方式為保持居住環境的衛生、通風良好、定期消毒環境、被毛定期梳理。此外,家中若有其他動物則應與病畜隔離並進行診療,飼主接觸病畜後須洗手以免感染。若是飼主本身皮膚 (頸部、顏面部、手肘、腰部等)出現紅斑及明顯的搔癢症狀,應儘快至人醫皮膚專科醫師診療,皮癬菌症為一人畜共通傳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