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院資訊 |
 |
狂犬病專區 |
 |
分子檢驗實驗室 |
 |
動物衛教專區 |
 |
相關單位 |
 |
『你我一小步』 |
 |
下載專區 |
 |
臨床診療會議 |
|
|
|
|
 |
|
|
犬之髕骨(膝蓋骨)內側性脫位 |
點閱 3804 人次
|
|
犬之髕骨(膝蓋骨)內側性脫位
錢品澄
介紹 髕骨脫位的定義,為髕骨在股骨遠端滑車溝的異位,依照脫位的位置可分為內側性與外側性。其中約有 75-80%的病例是屬於內側性。內側性髕骨脫位是導致玩具犬或小型犬,臨床上出現跛行的常見原因之一,如貴賓犬、約克夏、瑪爾濟斯及吉娃娃等均為好發品種。
臨床症狀 輕微髕骨脫位可能無明顯可見的臨床症狀,通常是第二級至第三級才會出現較為明顯的跛行、後肢不願著地等症狀;而嚴重至第四級的患犬,則可能有後肢變形、蹲坐等不願行走之情形;若是併發感染或是其它骨骼肌肉等疾病,也可能出現疼痛反應。
診斷方法 髕骨脫位的診斷以理學檢查為主,根據臨床症狀與觸診結果來判定,並分級其脫位之嚴重程度;也可經由放射線影像學、核磁共振影像或電腦斷層等方法做更進一步之評估。
治療 髕骨脫位的治療依其脫位之程度而有所不同,通常第一至二級脫位,若無明顯之臨床症狀或是併發感染等問題,可給與保健軟骨等藥物,配合物理復健等內科處置後持續觀察;若為第二至三級,甚至是第四級脫位且出現明顯之臨床症狀,則建議以外科手術來矯正。
飼主教育 術後常見復發以及退化性關節炎、前十字韌帶損傷或股四頭肌痙縮等併發症,故務必遵循獸醫師之建議來照護以減少復發之機率。患畜若有過胖的問題,必須適當限制其飲食且做好體重控制;另外,在術後 4-6 週內,限制激烈運動 (如跑、跳或爬樓梯) 非常重要,主要是患犬關節軟骨等組織尚未完全復原,若不加以限制,則可能會增加術後復發的機率以及間接造成膝關節周圍韌帶的損傷;在術後 2-6 週,若患犬仍不願意使用患肢行走,可進行物理治療來幫助復健,例如按摩膝關節周圍之肌肉、協助關節做屈伸運動或是讓患畜在水中行走等方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