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到主要內容
:::

「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進士專題展」民雄圖書館開展、徵文

       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與北京臺灣同胞聯誼會即日起至11月23日,於民雄校區圖書館舉辦「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進士專題展」,歡迎全臺民眾免費換證入場參觀。

本次展覽活動促成人陳永芳先生代表北京臺灣會館表示,此次展覽品全由「北京臺灣會館」提供,聚焦於臺灣本土文化與歷史價值,要讓現今學子了解科舉制度在臺灣的歷史與發展。自明鄭政權管領臺灣伊始,為科舉制度在臺灣之濫觴,清康熙廿四年(1685),臺灣科舉制度進一步得到完善,使得臺灣士子前仆後繼、遠渡重洋到唐山應試。約至1890年前後,為方便臺灣舉人赴京趕考,由當時在臺官員和在京臺灣鄉紳合力出資購建「臺灣會館」,「北京臺灣會館」自此開始發揮臺海兩岸鄉親聯誼的交往作用,共同為相關文獻史料的整合付出心血和努力。

應用歷史學系主任吳昆財教授表示,科舉制度始自公元587年,由隋文帝正式設立,經過唐代的發展成型,一直延續到清末(1905),整體持續1,300多年。科舉制度作為古代中國一項重大政治舉措,它突破以往的世襲、客卿、察舉、門閥等舊制的諸多侷限,消除所謂「上者恆上、下者恆下」的不公平,直接催生了不論門第、以考試產生的「士大夫」階層,對古代中國的社會與文化產生極為巨大的影響。在此制度的運行之下,有清一代,從陳夢球到汪春源,二佰年間,臺灣共考中33名文科進士,而這一特殊群體也為臺灣的社會政治文化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影響非常深遠。

為推動社會大眾認識「科舉制度在臺灣」之價值,保存並紀念這些臺灣菁英士子的風采,此次「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進士專題展」展覽期間特別舉辦相關徵文比賽,鼓勵嘉大職員及學生共同投入文學創作。徵文比賽將選出欽定一甲狀元、榜眼、探花各一名(前三名)、及欽定二甲進士出身(佳作)數名,獎金優渥,希望藉此活動讓參展人親身體驗「登皇榜」、「蟾宮折桂」的臨場感,歡迎符合資格者踴躍投稿。

「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進士專題展」開幕式與會貴賓合影。(照片由台文中心提供) 「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進士專題展」開幕式與會貴賓合影。(照片由台文中心提供)
應用歷史學系吳昆財主任致詞。(照片由台文中心提供) 應用歷史學系吳昆財主任致詞。(照片由台文中心提供)
應用歷史學系吳昆財主任致贈感謝狀予陳永芳先生(右)。(照片由台文中心提供) 應用歷史學系吳昆財主任致贈感謝狀予陳永芳先生(右)。(照片由台文中心提供)
民眾與校內學生觀展。 民眾與校內學生觀展。
清同治七年金榜展示。(照片由台文中心提供) 清同治七年金榜展示。(照片由台文中心提供)
點閱 點閱:871 更新時間 更新時間:2023-11-16 15:49 發佈時間 發佈時間:2023-11-16 15:48 發佈單位 發佈單位:嘉義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