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學生更深入了解藥學知識在臨床醫療中的實際操作,嘉義大學微生物免疫與生物藥學系「跨域共授課程–基礎藥理學」獲高教深耕計畫A主軸創新教學精進補助,前往嘉義地區歷史悠久、管理嚴謹的戴德森財團法人嘉義基督教醫院進行校外參訪課程。本次參訪由微藥系劉怡文特聘教授與嘉基江振豪醫師兩位課程共授教師帶領,參訪範圍涵蓋中藥局、門診西藥局及手術器械供應與滅菌中心,讓學生從藥品調劑到醫療器械無菌管理,實際體驗醫院後勤系統的專業運作。
中藥局--傳統智慧與現代化科技管理之結合
與傳統抓藥、煎藥的中藥房不同,嘉基的中藥局強調「標準化」、「精準化」與「安全性」。參訪過程中,中藥師強調在配藥時需確保藥材重量控制在± 0.1公克內,並且一種藥的調劑時間需控制在1.5分鐘內完成,若超時系統會發出警示音提醒。每一種科學中藥或藥材之開封日期與使用期間皆有規範,開封時會以電腦系統紀錄日期,每次取藥需掃條碼確認藥品在使用安全期限內,若超過則會顯示警示畫面,以減少人為失誤。另外,醫院也購置高溫高壓煎藥設備,可以在醫院幫助病患煎藥,再封裝成液體包裝,確保藥效穩定與使用便利。
參訪同學表示,標準化流程展現了現代中醫藥的轉型精神:「中藥局不再只是傳統經驗的延續,而是結合科技儀器與制度管理的新型醫藥體系,這樣的新舊融合,讓中醫藥展現出科學化的一面,也讓我重新認識中藥的價值。」
門診西藥局--展現高效運作與用藥之重要守門員
參訪門診西藥局時,同學們對「自動化與人性化並重」的藥品管理系統印象深刻。嘉基的藥局配藥採用自動包藥機與輸送帶系統,結合電子處方核對與條碼管理,確保藥品配送的準確與效率。「藥師並不只是發藥的人,而是醫療團隊中確保用藥安全的重要守門員。」藥師除了需審查醫師處方、評估藥物交互作用外,必要時還需要與醫師溝通以防止藥物可能發生之嚴重副作用,並對病人進行衛教,確保病人理解藥品使用方式與服用頻率,並注意用藥不當後可能出現之臨床症狀,必要時需要立刻與醫師或藥師詢問。
參訪同學提到,門診藥局幾乎沒有閒暇,每一份處方都需多重核對,任何一個小錯誤都可能造成嚴重後果,讓他體會到臨床藥師「專業與責任並重」的重要性。
手術器械中心--無名英雄守護無菌環境
位於嘉基智慧手術大樓的手術器械供應與滅菌室是手術室背後的中樞,負責所有手術器械的清洗、包裝與滅菌。同學們形容這個區域「像是一座醫療圖書館」,每件器械都有固定位置與條碼標示;當接到手術器材需求時,工作人員迅速配套成一病患一台車,清點確認後利用貨梯傳送至指定樓層,大幅提升效率並降低污染風險。
中心護理長向同學解說滅菌流程,所有器械須經清洗、烘乾、包裝,再以高壓蒸氣或低溫電漿滅菌處理;不同包裝與滅菌方式的保存期限也各不相同。同學指出:「即使收到醫院外部或廠商已滅菌的器械,嘉基仍會再次清洗滅菌以確保安全無虞,這樣的嚴謹態度令人敬佩。」亦有同學表示,這項工作雖然不直接面對病患,卻是確保手術順利並安全進行的關鍵後盾,「這些默默守護在幕後的工作人員,才是真正的無名英雄。」
學以致用--從見學中培養專業責任感
透過本次參訪,同學們不僅增進對醫院運作流程的了解,也深化了對藥師專業責任的認同。從藥師到器械管理人員,每個角色雖然分工不同,但共同目標都是確保病人安全與治療順利。同學們認為「這次的參訪讓我們重新思考未來的方向,無論是研究還是臨床,都需要同樣的專注與細心。」
「藥學教育不能僅停留在書本與實驗室中,唯有透過親身觀察與臨床連結,才能真正理解藥學的社會價值。」本次嘉基的見學之旅,讓同學們實際感受到醫療團隊間的嚴謹合作與專業精神,對即將邁入職場或研究領域的同學而言,這不僅是一場參訪,更是一堂關於「責任、專業與生命」的實地課程。
圖1:嘉義基督教醫院中藥局藥師向嘉大師生介紹已開封科學中藥之標示。(照片由微生物免疫與生物藥學系劉怡文特聘教授提供)
圖2:嘉義基督教醫院門診西藥局藥師向嘉大師生說明藥品存放之歸納方式與輸送流程。(照片由劉怡文特聘教授提供)
圖3:嘉基最乾淨之滅菌後器材儲存區。(照片由劉怡文特聘教授提供)
圖4:嘉基之高壓滅菌區。(照片由劉怡文特聘教授提供)
圖5:嘉基滅菌前之乾淨器材包裝區。(照片由劉怡文特聘教授提供)
圖6:嘉基永遠負壓之清洗區。(照片由劉怡文特聘教授提供)
圖7:嘉大師生與嘉基二位藥師合影。(照片由劉怡文特聘教授提供)